作者:李瑜
一、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--高校环境育人何为
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“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”,都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环境对于个体成长的深刻影响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,总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的“环境”之下。从教育生态学来看,教育生态是由社会生态系统、群体生态系统、个体生态系统三个层面构成的庞大体系。其中,群体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了校园环境,它是联结社会与个体、直接交互作用于受教育主体的关键所在,能否创设一个理想化的群体生态系统,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。
“育人环境”,既包括建筑物、图书、花草树木等物质因素,也包括观念、制度、行为准则等非物质因素。优化育人环境,契合教育的目的性、动态性和整体性,不断增强学校环境的指向性、系统性和层次性。
环境育人基于育人环境的教育形态,构成一个闭合系统,它是一个“输入、转化、输出”的动态过程。要强化育人效果,就要尽可能缩短从“输入”到“输出”的时空间隔。如何缩短?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即生活,生活即教育,我们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、实施生活化教育,为学生步入社会环境做好充分准备。
形散而神聚--高校环境育人可为
学校坚持围绕“一个中心”,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关照物质和文化“两个层面”,通过“四大载体”建筑、植物、视觉识别系统和人文景观全方位实现环境育人。
(一)建筑
建筑是凝固的历史,见证了学校一路的成长。通过对学校楼宇历史的整理,设计了建筑铭牌,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,让他们知道何为树人广场,何为立德楼、立言楼、立行楼。学校的水景花园也有了自己的姓名,“心净如明镜”以心为镜,时刻反思自己,做到自察、自省,是为“镜心湖”。湖边小亭“春晖寸草,山高海深”不忘父母和师恩,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,是为“春晖亭”。
建筑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延续,通过改造提升赋予它们新的生命,以此来适配学校新的发展需求。自2017年起学校连续改造了2、3、4、5、6号学生公寓,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,而且为学生增加了近2000平方米的阅读交流空间,逐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品牌公寓文化,不仅为五进公寓搭建了平台,也为育人开拓了新的阵地。
“大学”学生餐厅一度成为高校网红,这里不仅可以就餐还可以读书学习,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。
(二)植物
在室外环境的提升上,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打造成一所花园学校。从2018年开始后勤保障处连续五年对学校外围墙进行垂直绿化,目前已经种植了20多个品种的藤本月季。2023年学校举办了首届以“弘扬传统文化,展现西医风采”为主题的春熙蔷薇节,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,让“青春”与“古典”、“现代”与“传统”相知相融、共振共生,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。除了娇俏的花朵,校园同样需要挺拔的大树,如此才能刚柔并济,彰显温柔与力量之美。首先要维护好现有的大树,学校每年通过移植、修剪、调整不断强化视觉氛围美感,营造小气候。在维护好现有大树的同时,有意识地在校园中推广了银杏,它笔直伟岸,适合北方的气候,是一种药用植物,能很好地融入医学院校的文化氛围。
(三)视觉识别系统
视觉识别系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学校对整体VI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优化,逐年提升了办公用品、校园导视铭牌,唐诗、宋词树铭牌,将树木品种与其相关的诗词联系在一起,为师生在游园赏花时增添一份诗情画意。现代诗铭牌内容丰富,有关于母校、关于友情,关于未来,意在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。
(四)人文景观
“厚德博学,精益求精”一直激励着西医学子积极进取,勤奋学习。学校后勤始终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注重“形散而神聚”的景观打造,凸显三大文化与医学院校的深度融合。
1.以红色为根本,培育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。
图书馆、实验楼、校史馆内及室外景观场地建设了红色教育基地,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文化,探索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思想观念,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。近年来,学校通过对室内公共空间的改造,教育阵地得到拓展,进一步增强学生红色基因传承。
2.以特色为关键,打造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。
弘德馆是我校医学生入学的第一站,馆内展示了志愿者遗体标本、遗书、遗言等。学生在这里接受思想的洗礼,一起诵读医学生誓言,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规范。校园中的人文景观、植物等注重凸显医学文化。如橘泉苑,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。它的得名就是从医学典故而来。“橘井泉香芳四溢,杏林春暖燕双飞”“橘”——橘叶,可做一味中药。“泉”是整个园区的“眼睛”,由叠水和涌泉相结合,寓意着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3.以出色为目标,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。
围绕“育人”为本的中心任务,弘扬医艺结合,不断拓展劳育美育基地,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。组织学生进山采集草药,现场教学生认药、采药、制药并制作标本;举办形态学绘图大赛,鼓励学生发现医学之美、展示形态学之奇妙、机体结构之奥秘;在校园开辟“种植园”,为学生提供种植、采摘等多种体验;举办校级厨艺大赛、插花、烘焙等各项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,形成以劳育美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,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、体验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,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,促进学生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。
三、绵绵用力,久久为功--新时代高校环境育人能为
一是树立三全育人理念,将后勤服务融入“大思政”版图。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,高校后勤的服务育人工作正逐步与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步化、影响一致化,高校后勤已成为全面落实“立德树人”“三全育人”的重要阵地。创新后勤服务模式,用“服务”这个无形的力,形成我校独有的“场域”精神。通过营造和谐、良好的生活、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身心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目的。
二是坚持系统思维,做好顶层设计。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上下联动、协同推进。在顶层设计上,加强全局性谋划,着力构建“环境育人、文化育人、服务育人、劳动育人、行为育人”的精神文明体系;在具体实施上,注重整体性推进和协同育人,统筹规划全校各部门的育人工作,齐心协力将工作落细落实,共同推进“三全育人”一体化工程建设。
三是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实践创新。“美”校园环境,分区布局更加合理、功能更加完善,公共服务能力再上台阶,学习、生活环境既充满活力又秩序良好,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;“强”文化根基,突显红色基因,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进一步融合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;“实”文化品牌,形成一批格调高雅、充满活力、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,进一步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。(作者:李瑜 系后勤保障处 [编辑:褚智凌])
来源: https://wap.peopleapp.com/article/rmh37952347/rmh37952347